印刷圈隐形“鳄群”:实力超群的外资印刷包装巨头
【快印客导读】在当前国内近10万家印刷企业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它们数量不多,满打满算不过两三千家,且多数时候低调潜行,很少在公开场合发声。然而,这却丝毫没有妨碍它们成为印刷圈最具实力的隐形“鳄群”之一。它们中的佼佼者规模庞大,在各个印刷包装细分市场通常都占据“塔尖”位置,是近40年印刷业快速发展受益最大的群体之一。
这个群体就是:密集聚居于广东,广泛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同时散见于其他地区的外资印刷企业。
两三千家企业自然没法说。接下来,三好同学要梳理的是:8家实力超群的外资印刷包装巨头。这8家企业产品不尽不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在各自所处的细分市场均排名靠前,有的甚至独占鳌头。
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国内外印刷圈,这8家历史悠久、体量庞大、业务触角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企业均堪称传奇。当下,即便有个别企业遇到了暂时性困难,也不能否认它们已有的辉煌。这8家巨头究竟是谁?下面就为各位老板揭晓。
对了,还要多说一句:由于信息来源所限,各巨头的介绍如有错漏之处,还请各位老板海涵并指正。
利乐: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霸主
2017年全球销售额:1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00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100亿元+(估)
利乐公司成立于1951年,发家地是瑞典隆德市。隆德人口不足10万,是一个少为人知的欧洲小城。然而,这却没有妨碍利乐由此成长为全球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绝对霸主。
利乐创业之初即专注于液体食品灌装系统及包装材料的研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以牛奶为主的液体食品包装领域确立了压倒性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显示,截至2017年,利乐在全球拥有55家工厂及100多个其他机构,员工达24800人,年利乐包销售量达1880亿个,实现净销售收入约115亿欧元。
利乐与中国市场最初的接触发生在1972年。当年,利乐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贸易展;1979年,利乐向中国交付了第一台无菌灌装机。自1987年开始,利乐用20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布局了4家工厂,分别位于北京、佛山、昆山和呼和浩特。可惜的是,由于污染扰民遭遇持续投诉,利乐佛山工厂已于2017年7月停产关厂。
利乐在国内液体无菌食品包装领域地位显赫,一度占据约95%的市场份额,近年来有所下滑也在六成左右,但行事十分低调,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
近年来,利乐因为两件事在圈内引发广泛关注:一件是佛山工厂的关停,另一件是在国家工商总局发起的反垄断调查中,利乐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处以6.68亿元人民币的高额罚款。
据了解,这一罚款金额是按照2011年利乐在中国大陆市场相关商品销售额的7%核算的。简单推导可知,利乐当年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约为95.39亿元。
2017年,大中华区在利乐销售量中的占比为15%。如果量价同比,则利乐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约为17.25亿欧元,合人民币约135亿元。即使国内售价比欧美低一些,其中国市场的年销售额也大概率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超过同期国内任何一家印刷包装企业。
当纳利:北美老大也曾是中国冠军
2017年全球销售额:69.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9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45亿元+(估)
成立于1864年,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当纳利,主营出版物、目录及商业印刷,近年来也涉足包装和标签印刷,是印刷圈知名度最高的企业之一。
2016年一分为三前,当纳利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北美印刷圈遥遥领先。即便是分拆之后的新当纳利,仍在全球近30个国家拥有4万多名员工,并凭借一年近70亿美元的营收在2017年的“北美印刷企业400强”中继续占据第一,在2018年的“美国财富500强”中占据第406位。
当纳利最初进入中国设厂是在1993年,与深圳石化下属的旭日印刷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有限公司”,这便是今天“深圳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的前身。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当纳利在国内的发展开始提速,陆续在上海、北京、东莞、成都、苏州、武汉、昆山等地成立多家工厂,并于2005年收购了敬业(东莞)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将其打造成为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当纳利在全球市场遭遇挑战,以致不得不忍痛拆分。且拆分之后的新当纳利仍面临资不抵债,盈利能力疲弱,股价低迷等问题,但当纳利在中国的发展仍不乏亮点。
回顾历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可以发现,从2008年首次上榜到2016年因母公司拆分退出排行,当纳利中国曾7次占据榜首,是迄今为止登顶次数最多的印刷企业。期间,其营收从2007年的26.27亿元,递增至2014年的45.71亿元,走势稳健。
由于种种原因,当纳利北京工厂于2016年关停。近日,又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表示,由于厂区已被碧桂园收购,深圳当纳利将迁往东莞与敬业印刷合并。
或许是为深圳工厂搬迁做准备,敬业印刷于近期启动了投资额高达6.51亿元的第四次改扩建。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纳利在中国的发展并未止步。
凸版印刷:日本印刷大佬的中国局
2017/18财年全球销售额:1452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8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估)
拥有118年历史的凸版印刷株式会社,总部位于日本东京,是全球最大的印刷企业之一。
从年报看,凸版印刷的业务范围相当宽泛,既包括了书报刊印刷,纸盒、纸箱、软包装、液体食品包装、软包装等包装印刷,小册子、招贴、单页、直邮、日历等商业印刷;也包括了商业表格、墙纸印刷、护照/发票/银行卡/彩票/智能卡等安全印刷;还包括了显示器、触摸屏、光掩模等电子产品印刷。
总之,三好同学有一个感觉,但凡是跟印刷沾边的产品,凸版印刷似乎没有不能干的。所以,它能做这么大还是有原因的。
1992年,凸版印刷进入中国大陆设厂,成立凸版印刷(深圳)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书刊印刷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高峰期销售额超过6亿元;1994年,凸版印刷成立以银行卡等安全产品印刷为特色的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2003年,成立上海凸版有限公司、上海凸版印刷有限公司,主攻软包装印刷。
此外,凸版印刷在国内还成立了上海凸版光掩模、上海凸版中芯彩晶等从事印刷电子类产品的公司。
凸版印刷在中国市场最为引人关注的布局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它通过收购新加坡国家印刷出版集团,获得了利丰雅高印刷集团的控制权。后者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拥有多家大型工厂,年度销售额一度达到23亿元,在国内期刊和图书印刷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之前的2006年,凸版印刷还收购了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
对利丰雅高的收购标志着凸版印刷在中国的业务布局达到了阶段性的顶峰。从2012年开始,它在国内的发展连续遭遇困局。这一年,它关闭了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凸版印刷(深圳)有限公司两家工厂;2013年,又关闭了北京日邦;2016年,深圳利丰雅高宣布关厂;2017年,上海凸版有限公司、上海凸版印刷有限公司因环保问题被给予235万元罚款,一时震惊业界。
即便如此,凸版印刷在国内印刷圈仍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连续关厂之前的2011年,凸版印刷在中国的销售额超过30亿元基本没有悬念。现在又有多少?三好同学估算,应该不会低于20亿元,也许更高。
安姆科:来自澳洲的软包装巨头
2017/18财年全球销售额:93.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9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30亿元+(估)
自称“全球最大软包装企业”的安姆科,于1860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目前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但它本质上还是一家澳洲公司,并在澳洲上市。
安姆科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近200家工厂,员工数量高达33000人。2017/18财年,安姆科实现销售收入93.19亿美元。其中,软包装部门贡献70%,约65亿美元。
安姆科于1994年进入中国,一年之内在北京和广东中山设立了两家工厂。2009年,通过收购加拿大铝业集团的包装部门,获得了位于北京的德宝商三以及位于惠州、江阴、成都的宝柏系软包装企业,大大扩充了在中国的商业版图。
随后几年,安姆科又先后收购了江苏申达集团旗下的两家软包装工厂以及中山天彩包装、江门新利达薄膜、河北奇特等多家企业。近两年,随着北京环保政策的收紧,安姆科旗下的德宝商三、北京安姆科已经或即将停产,主要产能则迁往石家庄与河北奇特合并。此外,安姆科位于中山的工厂已经注销。
据三好同学估计,安姆科目前在国内约有10家左右的软包装工厂,年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安姆科还持有烟包印刷企业澳科控股近48%的股权,后者的主要工厂均位于中国大陆,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2亿元。如果加上澳科控股,安姆科在中国市场的营收预计在50亿元以上,实力相当强劲。
当前,安姆科对另一软包装巨头毕玛时的收购正在进行中,后者在苏州、东莞、佛山等地拥有5家工厂,规模也不容小视。一旦合并完成,新安姆科将成为国内软包装市场毋庸置疑的No.1。
艾利丹尼森:标签材料与印刷“双栖”
2017年全球销售额:66.14亿美元
2017年中国市场销售额: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亿元)
艾利公司成立于1935年,1990年与丹尼森公司合并后,变成了现在的名字,总部位于美国加州。艾利公司创始人斯坦顿·艾利是不干胶材料、涂布机的发明者。在80多年后的今天,艾利丹尼森公司仍以高品质的标签和标示材料闻名业界。
目前,艾利丹尼森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100多个工厂、办事处等,员工超过3万人。
或许正是在材料领域过于强悍的表现,掩盖了艾利丹尼森在标签印刷方面同样不俗的实力。在艾利丹尼森2017年的营收中,“标签和标示材料”部门贡献45.12亿美元,占比68.22%。此外,还有一个名为“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的部门,贡献15.11亿美元,占比22.85%。这个部门的主要业务应该就是标签印刷生产。
艾利丹尼森于1994年进入中国,在江苏昆山设立不干胶材料涂布工厂;后来又在广州设厂。除了材料部门,“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业务在中国一度拥有7家工厂:广州两家,深圳、福州、苏州、青岛、上海各一家。据业内人士反馈,深圳工厂已经停产关闭。
“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部门在中国的工厂主打吊牌、标签类产品,主要服务于服装和制鞋企业。有圈内人士称,艾利丹尼森的服装标签业务体量很大,貌似全球第一。若果真如此,中国工厂的贡献应该不容忽视。
有信息显示,作为艾利丹尼森“零售品牌和信息解决方案”部门的主要加工基地,中国工厂一年完成的标签产值可能高达四五十亿元,远超业内人士曾经的预期。
丝艾集团:小标签里做出大生意
2017年全球销售额:47.56亿加元(约合人民币235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左右(估)
丝艾集团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目前在全球40多个国家拥有165个工厂、办事处等,员工数超过2万人。
除了在营收中占比只有4%的包装容器部门,丝艾集团的其他业务均围绕标签产品展开,涉及:标签材料和产品、在线电商平台、面向服装行业的射频标签软硬件解决方案及BOPP薄膜。
丝艾集团的标签产品十分丰富,从压敏标签、模内标签、热收缩标签、拉伸标签,到湿胶标签、水洗标签等等有几十种之多,广泛服务于各个行业。以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于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其实也正是丝艾能依托不起眼的标签产品做出大生意的关键所在。
丝艾集团晚到2001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在合肥开设了第一家工厂。随后,又于2004年、2009年在广州、天津各开一家工厂,节奏不紧不慢。
2015年底、2016年初,丝艾集团分别收购英国世誉集团和德国威科公司两家标签企业,前者在国内有6家工厂,后者在江苏常州有一家工厂。
目前,丝艾集团在国内至少有10家工厂。中国市场对其一年235亿元的销售额贡献有多大?整体数字无据可查。
目前可知的是,仅丝艾产品标识(苏州)有限公司一家工厂,2017年的销售收入便高达7.02亿元。以此推算,丝艾集团在中国的销售额一年达到十几亿元应该没有大问题,超过20亿元也完全有可能。
波尔公司:印铁制罐的“大哥大”
2017年全球销售额:109.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2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0亿元+(估)
波尔公司在国内并不算有名,但它却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印铁制罐企业。
显示,波尔公司成立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主要产品是饮料罐、饮料罐盖和印铁。目前,在全球有100多处工厂或其他机构,员工数约17500人。很有意思的是,波尔公司还涉足航天航空领域,为政府和相关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波尔公司在中国一度拥有5家印铁制罐工厂,有4家均在1992-1994年间成立:佛山、深圳、北京和湖北工厂,青岛工厂则成立于2010年。这5家工厂均以“波尔亚太”命名,三好同学猜测:应该是“波尔”与“亚太区”的结合。其中,深圳工厂原名为“美特容器”,想来是收购更名而来。不过,有信息显示,深圳工厂已于2017年进行清算。
此外,在江苏太仓和天津原本还有两家以“波尔亚太”命名的塑料容器公司。不过,现在都更名成为“岱纳包装”,不知道是不是发生了股权交易。
波尔公司旗下的湖北工厂出现在最新一期的百强榜上:2017年销售收入为7.20亿元,排名第49位。已经清算的深圳工厂在2007年时,工业产值便曾达到8.6亿元。以此推算,波尔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20亿+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至于能否超过30个亿则很难判断。
康美包:利乐强有力的挑战者
2017年全球销售额: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3亿元)
中国市场年销售额:人民币23亿元+
主打液体无菌食品包装的康美包公司,总部位于瑞士,是行业巨头利乐公司强有力的挑战者之一。
显示,康美包公司成立于1853年,以火车车厢制造起家,一度还做过武器,大致从1944年开始涉足包装领域,到1989年借助收购进入液体食品包装市场,才为现在的康美包公司奠定了基石。
目前,康美包公司在全球65个国家开展业务,2017年生产了336亿个无菌包装纸盒。与“老大”利乐比自然还有差距,但在同类企业中实力已经相当不错。
康美包公司早在1985年便涉足中国市场,但其在国内的第一家工厂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晚到2002年才宣告成立,又过了两年才正式投产。2010年,康美包公司又在苏州成立了一家灌装机组装工厂。
2017年,康美包(苏州)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3.82亿元,在最新一期的百强榜中位居11位。再加上灌装机工厂,康美包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规模应该还要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