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个城市逾500个扎堆“智慧”风口
【快印客导读】以“赋能城市智慧,打造中心智慧城市示范区”为主题的新加坡南京国际人工智能高峰论坛近日在南京生态科技岛举行。作为新加坡-南京重点项目合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的重要活动,论坛汇聚近200位中新两国人工智能专家、政府官员、业界大咖,共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
智慧城市已成“新风口”
近年来,从我国到全世界都掀起一股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据中银国际研报显示,全球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市场规模预计从2017年的4246.8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2016.9亿美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论坛上晒出一组数据,我国664个大中小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就超500个,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的有90个。
智慧城市已成“新风口”,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却面临浪费严重的问题。李毅中介绍,“为了让城市更‘智慧’,全国建设5600多个数据中心,每年耗电1200亿千瓦时,超过北京市全年的用电总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很多城市建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是一种浪费。”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往往被看作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资源、如何引进最新的网络技术、如何提高机器的计算能力,而智慧城市的“智”远远不是各种新技术的叠加,而是基于新技术之上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创新。
“比如我们提到智慧交通,并不是简单地把马路上红绿灯的信息、车辆的信息收集到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新加坡、中国香港、东京等城市人口密度更大,道路占城市的面积不比我国城市多,能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靠的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数据进行道路规划和优化出行模式。”杨学山说,“让城市更智慧,不在于工具本身是否先进,而在于如何更聪明地使用工具,为城市和人的发展服务。”
场景创新是道“必答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谈应用场景的创新会走进死胡同。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城市大数据,城市大数据基于各个应用场景的小数据。”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数据分析研究所所长李晓黎认为,智慧城市数据的收集不应该是泛泛的,而应该围绕城市发展的具体场景和具体目标,有目的性地采集和分析高质量的小数据,建立精确的学习模式,用多元场景“叠”出智慧城市。
多位新加坡专家论坛现场分享不同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新加坡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社会调查显示,他们宁愿摔倒不被发现也不愿在家中安装摄像头。我们尝试在老人家中安装免打扰的感知传感器,老人不停地开关门可能出于心理焦虑,经常原地转圈是失智的前兆,大数据自动记录老人的行为轨迹并进行分析,有助于家人和护理者深度理解老人的行为、心理认知和情感状况。一些专为老年人开发的游戏,可以让老年人在愉快的游戏状态中评估其是否有中风或者患帕金森的风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苗春燕介绍。
新科电子首席技术官陈昭明分享说,新加坡的人口密度相当于北京的6倍,但除了交通事故、道路整修等特殊情况外,交通拥挤的情况却并不常见。数据赋能智慧交通,新加坡建设覆盖全国的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安装在每辆车上的智能行车器来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实现出行距离最短和回避车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