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实验”开始,覆盖18个省份打造智慧乡村
《乡村振兴促进法》开始实施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了制度性保障。凡是,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的事情,就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了,成了“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尚方宝剑。
这次强化了“注重科技支撑”。加强信息技术运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方式方法,发展智慧农业、智慧乡村,改善乡村管理服务,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的能力,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过去,农村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重大政策推动的蜕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突显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棘手。
之前,大搞“美丽乡村”时,无论是贫困山区建美丽乡村,还是一般农业地区建美丽乡村,亦或发达地区建美丽乡村,政绩工程较多,只有面子,没有里子,落地执行时,大多错位变形,劳民伤财。
因此,将要开展的乡村建设行动,一定要看农村、农业、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满足,在这个需求上,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才是重要的切入点。抓住了这种满足需求的过程,我们才能把“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一点。
1、选址上,什么样的村落适合建成“智慧乡村”?
城乡融合型乡村:核心选取大都市周边的城乡融合型乡村做试点建设,依托大都市圈综合资源要素辐射带动发展。
特色资源型乡村:选取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资源乡村,依托资源禀赋的巨大内生吸引力,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打造,新营销的引爆亮相,实现质的突破发展。
2、运营上,让文化自信,讲好村落故事。
历史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有广大的农村,有千奇百怪的传说,有千特万异的风情。每个乡村都有千百年历史,都有自己不可复制的特点和优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挖掘在地文化,重新编译、整理,让特点变成卖点,通过跨界融合的创意手法,变成爆点。通过智慧的曙光,讲述重新焕发的故事,形成品牌文化,更容易传播。即吻合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又不能空口无凭地无中生有。没有依据就没有相信,不够绝妙就没有说服!一定要找到强大的依据,与当地历史文化无缝对接。
服务上,加强农村社区、学校、医疗、环保等功能设施建设,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管理上,在农村社区、农产品营销推广、旅游服务等方面,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提高销售、个性体验和运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