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就业服务实现更充分就业
【快印客导读】“互联网+政务服务” 从原来的“电子政务” 发展而来, 随着互联网、 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发展, 以及我国政府不断推进的政府职能调整,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也不断丰富发展, 成为改进政府服务效能,建立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2016年,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工作的指导意见》, 在优化再造政务服务、融合升级平台渠道、 夯实支撑基础、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同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政务服务” 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围绕 “互联网+政务服务” 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 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 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信息化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为构建统一、规范、 多级联动的 “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最近印发的 《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 一门、 一次” 改革实施方案》 则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 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部署, 提出以整合促便捷, 推进线上 “一网通办”, 以集成提效能, 推进线下 “只进一扇门”, 以创新促精简, 让企业和群众 “最多跑一次”, 以共享筑根基, 让 “数据多跑路”等目标。
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 近年来人社系统先后提出并推动从 “人社信息化” 向 “信息化人社”转变,从 “信息化人社” 向 “互联网+人社” 升级。 2016年, 人社部印发了《“互联网+人社” 2020行动计划》, 旨在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改革, 增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计划中的48个主题有10个与就业创业相关, “互联网+就业服务” 也是 “互联网+人社” 工作中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人社部门也探索出很多 “互联网+就业服务” 的做法, 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互联网+就业服务” 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各类用人单位、 各类劳动者等。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的功能和内容也不同,要根据这些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把互联网的因素加进去, 以更好地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互联网+就业服务” 主要体现在影响政府决策上,要利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 了解总体劳动力资源状况、劳动力市场供求、 就业失业情况,更好服务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研判和宏观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主要体现在为企业提供人才劳动力供给信息、 了解和满足企业用工和人才需求,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服务;对劳动者来说,主要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 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 农民工、 去产能职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