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旺季,两位老板却选择即将关闭工厂
【快印客导读】实业艰难,前段时间在制造业流传的两个故事,读起来一个比一个扎心!我觉得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员工都应该看看。
两位老板不差订单,不差客户,还守着昂贵的设备,究竟是怎样的因素逼迫其痛下决心的呢?
两则故事的真相分别是这样的:
老余开了一家标签印刷企业,主要给一些日化、酒类企业生产标签,就上海市场而言,标签印刷工厂并不算多,老余的工厂10多年来也算小有名气,上个月为了赶制一批活儿,工厂工人还连续加班多天,只敢忙里偷闲放假休息了一天。
可就在赶制完这批货后,老余就把原本忙得不可开交的厂关了。
老余为什么要退出印刷业呢?其理由在中国当前的制造业颇具代表性。
曾几何时,老余的客户——那些甲方企业开始拉长加工费的欠款,往往一个客户几十万元的加工费能拖欠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对于老板老余而言,工人每月工资拖欠不得,物料采购款拖欠不得……每月产值数据很可观,可也仅仅是账上的数据,现金流经常紧张,还需要自己补钱。
长期的压力让老余终于痛下决心:“做印刷生意太苦,没法做了。”
老余的苦,做过老板的人会知道,做乙方能去挑不还价、不挑刺、现结的优质客户吗?在印刷行业中做生意还真不能。客户不断延长还款的理由大多是以下几种——“我的客户还没有给我结算呢”“你给我再宽限几天吧”。这些理由真的让人苦笑无语,账期怎么可以像击鼓传花一样传递呢?他人拖欠怎能成为自己拖欠的理由呢?但事实是,延长账期逐渐传染,成为印刷行业一个泛滥的潜规则。
老板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你说公司今年赚钱了,但银行户头上,可能压根就没钱,而且还欠一屁股应收款,甚至外债。欠款和账期这玩意,真的是挺可怕的事情。
老王的公司是传统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主要客户是国企和上市企业。这在过去绝对是一块香饽饽。但是在经济压力每况日下的今天,却成了他痛苦的根源。客户回款和账期越来越长,即使是有较高的毛利支撑,也经不起大额的垫资。况且工厂还有300多号工人需要养活,人均5000的工资加上各种保险和公积金,单月人力成本支出达200万,房租水电税费加起来一个月雷打不动的“稳定消费”就要300万。仅是去年就垫了3000万的货款,依照现下的形势,只有越垫越多的可能。无奈只能抵押了房产跟银行借贷了800万,企业才得以运转。
能全身而退就是福气,越往后低端制造业和小企业只会更加艰难。老王算了一笔账,10年时间纳税、银行利息、房租、工资累计3240万。留给自己的就是一堆债务和破铜烂铁。
老王表示,太累了,等把所有的货款回收之后,就把工厂关了。自己辛辛苦苦养活300多人,承受着最终的税负却没有相应的地位。相反做金融和高利贷的人都能潇洒过日子。
是什么让老王下定决心关闭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工厂呢?老王给出了如下几点理由:
1. 环保只是开始,接下去还有安检和消防会接踵而至。玩意儿名目繁多,防不胜防。之前一家工厂,环保砸进去1000多万,环保过了安检又来了,照着行情,很难生存,进厂打工还有5000块一个月的工资。
2. 成本压力大,年缴纳税收、厂房租金、环保设备增添后增加的电费,这一些列置办下来,会比原来支出多85万一年。就算物价上调,也完全负担不了新增加项目的支出。
3. 因环保整顿,大量工厂关停,势必造成大量劳动人员失去收入,没有收入就不敢消费,产品滞销,到时候就更加是进退两难。最重要的就是10年没日没夜的苦熬、战战兢兢,损耗了身体和精力,结果却不理想,心是真的累了!
这两起事件显然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最近几年,部分实业老板纷纷陷入倒闭、欠薪、供应商货款追偿、资不抵债的困境当中,部分“转型”成功的,大都是退出了实体企业的经营,抓住房价上涨投资房子的。无数一心干实业的老板追悔莫及,纷纷感叹:“辛辛苦苦做了十多年工厂,还不如买了两套房子赚钱。”做企业赚钱后要不断加大投入,竞争大压力大,连觉也睡不好,买房子躺着也能赚大钱,就是现下流行的“睡后收入”。
以前,很多工厂老板认为依靠产业基地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制造业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站稳脚跟。但现在,三星等外企连根拔起,迁移到东南亚和印度去了。受中美贸易战和国内制造业成本疯涨的影响,连中国的民族企业都把工厂开到了海外,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朝不保夕。更为奇葩的是,尽管倒闭的工厂越来越多,但工人仍然难招,就算招进来了,也定不下心做事。
再看看内需市场,与房地产相关的数十个行业早已经透支,未来订单注定会大幅萎缩。房贷和车贷掏光了六个钱包,甚至还搭上了未来二十年的消费。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哪里还有什么消费可言。
随着实体经济的凋零,眼看着自己的客户越来越爱拖款,越来越难以支撑,倒不如自己趁早上岸,主动关闭企业。早点收手去做点投机生意,凭借自己的渠道和经验,不用担惊受怕,赚的也不会比开厂子少。
或许两三年之后,中国又少了两个踏实做事的老板,多了两个投机客。
但两位老板的经历也应该让广告图文同行警醒:适时而变,方能长久!
老余和老王只是和千千万苦苦拼搏创业的人一样,对于有20多年实业经验的他们来说,曾经满怀热情以实业报国为己任,但现在只是让他们越来越力不从心,直至抛弃实业。